讴村位于炭步镇西部,属花都区最西部自然村之一,与三水区以芦苞涌相隔。讴村的村民,不是欧姓,也不是区姓,而是植姓。现居住在此的植姓村民,人口700多人,划分3个经济社。现在,讴村与太平庄、大涡自然村同属大涡村委会管辖。
植昌业老伯在讲故事
相传,讴村此地是由欧姓人开庄,此姓氏人丁兴旺,子孙绵延,发展到人口将近万人,已远远超过邻近村庄的规模,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大村庄。
村庄的建筑规模之大,由如今的村落位置,向东南方延伸到如今的骆村的范围,占地面积非常广。而且在村落附近有多条公路,水路有芦苞涌,交通四通八达。
村里一群不务正业的青年聚在一起,他们依仗宗族势力人多势众,为非作歹,在村落附近的交通要道,拦路抢劫谋生。一天,本来计划运送献给皇帝的贡品,途径村庄附近旁的芦苞涌,可是在水路上被这群青年拦截了贡品。
这群青年,万万没想到这些进贡给皇帝的贡品,却把它们劫运到村子里了。转眼间,此事便惊动了皇帝,他立马下旨要派兵整治“扫荡”这个村庄。一大班朝廷官兵到来,村庄一夜之间被铲平,房屋被推倒,村民纷纷外逃。从此,这个万人大村就成了空村,无人居住,变成一片废墟。
植姓先祖从三水的土塘村出发,赶着鸭子,到处寻觅合适的地方居住,沿途养鸭卖鸭谋生,一路走走停停。途径讴村此地,便定居在附近的松岗,在小山岗上搭建草寮,鱼塘边上饲养鸭子。
生活悠闲自在,温饱不成问题,转眼过去一段时间。一次,连着下了好几天的大雨,导致“发大水”,洪水浸到房屋门口处。植氏太公深思熟虑以后,决定搬迁到欧姓人原来居住的位置,成家立业,开枝散叶。
村中还流传着另一个植氏太公开庄的故事。据说,欧氏始居于现今的顺德,一路迁徙到现今的讴村,搭建草寮居住。欧氏定居数年以后,讴村的植氏先祖由三水土塘下村,一路赶鸭而来,在距离欧氏房屋数百米外的地方,定居生活。
由于两姓房屋相距不到半里,他们交往甚密,欧氏觉得植氏为人正直、待人友好,便邀请植姓搬来这地势较高的地方,在自己屋旁建屋居住,两姓便成为邻居。
数十年过去,两姓后裔还有嫁娶的往来,只是欧姓人口发展远远比不上植姓,欧姓便决定搬回顺德居住,植姓人丁越来越兴旺,子孙繁衍。搬回顺德的欧姓,仍然与植姓有密切的往来,到了清光绪年间,植氏后人建成植氏宗祠,于是请来了顺德的欧姓前来为祠堂题字。
讴村航拍图
关于讴村植氏始祖的建村过程,村民众所纷纭,莫衷一是,而族谱上会不会给出答案呢?
据了解,记录讴村植氏源流的族谱,一直由村中的长老保管,经历以后,仅剩“启二公”留存下来唯一的一本旧谱。“启二公”姓名中有启字,在家中排行第二,故村中的人都称他为“启二公”。
他生于清末,在广东陆军讲武堂(1912年,该堂改为广东陆军速成学校)毕业,建国以后,在中山大学教书育人,1976年由于一些原因,回到村中,郁郁而终。临终前,他将族谱交由植赞辉留存下来。
2018年,植赞辉将族谱转交给植启康。几经曲折,旧谱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,可惜旧谱被虫蛀而残缺不全,仅剩前面部分较为完好,缺失了记录植氏迁移到讴村开庄历程的部分。
根据讴村植氏所提供的《植氏族谱》、《植氏源流》(1996年,第二辑)及采访资料整理,植氏为岭南土著,植氏公认的始祖是元真公,他原居清远植家庄,后迁土塘下村(今属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)。
从他的元孙植廷晓是南宋大将军,死于开宝四年(971)这一点来看,元真公大约生活于唐朝后朝约大中年间(847—860)。讴村的植姓,始祖植元真传至二十世植文华,植文华于明朝洪武年间(1368—1398)由土塘下村(今属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)迁居骆村堡东竹岗清湖村,植文华的玄孙植云高、植云汉迁居讴村。
植云高娶了任氏,生三子,名悦西、悦东、悦吴。植云汉娶了谭氏,生二子,名悦湖、悦洲。其中悦西公,配王氏,迁居炭步镇袁竹坳,为该村开族始祖。悦东公,号东湖,其后人为纪念他,在讴村下社建了东湖大楼。现讴村植氏分为三房人,植东湖(悦东)、植悦洲、植悦湖,三个小太公的后裔聚居。
植氏族谱
据植昌业称,20世纪7、80年代,村民在村里建造房屋挖地基时,也曾多次发现有一些碎石、瓦片,猜测那是曾往居住在此的欧姓人所使用过的。
近年,在如今讴村与骆村交界的位置,亦有发现一些建房子的碎石、瓦片,还有一些不完整的生活器皿。或许那些是欧姓人曾使用的物品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