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岩为百越故地,汉末三国东吴尤其西晋“八王之乱”后,逐渐有中原南下的河洛人到此开发,聚集苦草镇,唐代建县,清初立州,当代由县级龙岩市而地级龙岩市新罗区。阅一千八百年历史,龙岩欧氏承载着诸多独特的生命信息。。
河洛文化南下闽越,是经过楚、吴、越文化的融入和传递。清末民初龙岩拥有110姓氏,民国版《龙岩县志》(郑丰稔总纂)标明:“欧,越王勾践之裔,封乌程欧余山之阳,因以(地、山)为氏。”
查考欧氏受姓始祖为越王勾践的七世孙蹄(无疆的次子),封地即吴兴之乌程欧余山之南,为欧阳亭侯,所生三子,长子承祖制以姬为姓,次子恒姓欧阳,三子轸姓欧,实同出一脉。
又有说还有春秋战国之交铸剑名将欧冶子一支,曾为楚王、越王铸造名剑,他也是长期生活在欧余山周围的巨匠。总之,欧氏兴于越地,为越人望族。
但龙岩欧氏的先祖,却先行北上中原,越黄河进入山西平阳郡,后裔即以“平阳”为郡望。欧襄定在汉代曾封营平侯,守河南为屯田都尉,因事贬至光州固始定居。其后嗣欧宪伯于唐总章二年(669年)随唐高宗大将陈政率府兵五十八姓校尉入闽,为驻守兴化(今莆田)大将,传至南唐,裔孙追随闽王王审知镇守漳州路,子孙繁衍遂及龙岩、晋江、南安、龙溪、漳浦和潮州、汕头、海南各地,这时越地土著反而称他们为河洛郎、河洛人。
欧氏居龙岩已逾20代,开基祖欧仁轩公曾居南京,元至正二十一年(1361年)从漳州随军入岩“镇乱”,他骁勇善战立下战功,在龙岩城西的西湖岩山麓得到一块赏地,退役务农,建造了祖屋崇德堂(今西陂镇排头村上欧),姓氏虽得自越王皇族世胄,后裔已认同是自中原南下越地的河洛人,“卧薪尝胆”精神更升华为中华民族美德。
始祖仁轩公传至五世的守质、西陵兄弟,走出崇德堂,守质觅崇德堂北百余丈之地建新居,西陵寻石桥龙津河畔燕子坪立绍德堂,其九世裔孙睿伯又迁回排头在祖居崇德堂东南建起承德堂(称排头下欧),欧氏裔孙围绕着龙岩的风水宝地西湖岩山麓繁衍发展。西湖岩山为明初潮州知府王源的少年读书处,明、清建有书院,民国立龙岩县中学,为文化发迹之源,现正辟为文化公园,排头村民参与筹建龙岩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甚踊跃,欧氏远祖原有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,文气蔚然足与诸姓并驱焉。
欧阳、欧姓同系。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长子欧阳恺,因其四弟欧阳通得罪武则天入狱,他为避祸“去阳留欧”。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玄孙欧阳光则因宋代平“金乱”有功祀谥“灵佑威显欧王”而弃阳从欧,这样的记载,不胜枚举。
新中国成立后,江浙沪学生随军南下和闽粤赣边区干部东进入岩,改革开放更加速人口流动,龙岩姓氏大增,亦第一次出现区姓。区、欧同源,据广东新会《区渭泉祖家谱》记载,先祖欧安,汉景帝圣谕此人忠孝双全,德才兼备,没有欠缺之处,后裔遂去“欠”为“区”,仍读欧音。
循此源流,福建、广东欧氏发起,联络香港、澳门、台湾和南洋等地宗亲,筹备建立“世界三欧(欧、欧阳、区)联谊会”,实是中国姓氏研究之一大特色,自然更增在中国姓氏中的历史地位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